認識鼎談

寒夜

「盜版侵權」與「版稅短收」-台灣藝文界的困境

人類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已經在上個世紀後半期悄然發生,而藝文界的寒夜也隨之而至。
Internet網路流通,像一場惡夢,各種書籍、圖像、文字、影像化為數位內容,毫無保護地在各種平台轉載、播出。眼看著心血被侵權濫用,創作者只能對著冰冷的電腦屏幕,淌下無聲的淚,消融在看不見的雲端裡。
回頭來看,幾個歲月芳華所交付的出版品,卻又遭受出版產業畸形的潛規則欺凌。身為作者,銷售數字永遠是那個在天邊不能說的秘密,真正的版稅收入,是如霧般的謎,沒有真相,只能寄望出版商的良心。
網路侵權、出版生態畸形,台灣的藝文界猶如經歷了無數個寒冷的夜。

曙光

漲潮出文化曙光,領航美學經濟

1996年,e-mail甫問世的時期,整個世界還在新資訊革命的動盪裡暈眩著,摸不清方向。微軟總裁Bill Gates瞬時發出了驚人一語 ”Content is King” (內容為王),前瞻性地勾勒出數位世界的未來指標。
數位世界的內容究竟是什麼?全球經歷了代工、科技、資訊、國際金融之後,正式邁向藝術文化的領域;凡舉繪畫、雕塑、音樂、文學、表演藝術、建築設計、影視創作,皆是數位內容的核心,正是藝術文化舉揚的時代。
在經歷Internet盜版侵權的混亂之後,數位內容保護的呼聲抬頭,新的保護機制正在孕育,將掀起另一波雲端經濟效應。藝文人士的國際能見度提升,同時也需要更進一步的曝光平台,快速與國際銜接。
於是,《藝文振興鼎談》誕生了。這裡提供亞洲各在地藝術創作者、表演者與研究者,一個交流、凝聚共識、與展望未來趨勢的機會,同時利用專業雲端平台銜接國際銷售的橋樑,將藝術創作者推向全球市場,進一步實踐「數位內容」的真正意涵。
數位內容保護出現、國際接軌平台誕生,黑暗即將過去。曙光,已然到來。

耕耘

保留一片田,一片創作的田, 耕耘創新的甜

1980年代末期,有位留著小鬍子的學生在東京藝術大學的校園裡漫步,深思著他的畢業作品。從大學念到研究所博士,深厚的學術基礎奠定了成熟的技法與美學素養,但是,他更關心著如何將作品與更大的市場銜接,他就是村上隆。
當時日本正在盛行抽象表現主義,日本藝術界相對保守,與村上隆所嗅到的國際脈動大不相同。嚴重被排擠的村上隆開始向國際尋找出路。幾年的努力後,他的作品在2008年的拍賣會上,以十萬美元成交。
藝術家必須有天分、但還要努力、勤勞,願意走出窠臼。最重要的是,擁有國際觀,一如村上隆的眼光與思考角度。
所謂的藝術銷售拓展,在找到對的通路與銷售手法之前,更重要的是藝術家本身是否有國際曝光和銜接國際通路的意願。如果台灣整個藝術界氛圍都像一個孤島,儘管世外吵得紛紛擾攘,卻仍守舊於自身的想法與邏輯中,甚至沈溺在自我良好的感覺裡,故步自封的情結,勢必隔絕於外界的的潮流中,等待被淹沒。
一旦意願形成,藝術家們便需要後繼的強大隊伍,將作品推向世界各方。包括經紀、展示平台、新媒體載具、聯合策展、以及結合國際銷售管道等。有了這個後盾,台灣的藝術家才能停止閉門造車,偕同打造屬於台灣人的藝術能見度,共同耕耘出一片創新的田。
在《藝文振興鼎談》這個場域中,將匯集藝文家們的創見,集結成領航觀點,作為後續發展的指標。不能缺少的,是藝術家們的親身參與,以大師的高度與深度,積極投入尋找台灣藝文新思維。
我們期待一片田,我們期待幕後的孕育推動,更需要有生命力、有開創性的藝術家,共同來耕耘這片創作的田,孕育創新的甜。

同心

搭台展藝,共創藝術家、展演者養成及發表平台

台灣藝術家一直處在孤軍奮鬥的窘境裡。
儘管偶有大師之作被國際市場重視,卻也如零星的燈火,在漫漫暗夜中,散出寥寥火光,無法通透照射,引起國際上成片的注視度。
中生代、新生代的一群藝術家們,孜孜矻矻地經營著一片天空,徒有充沛的創作能量,然缺乏嶄露頭角的舞台、國際銜接的通路、與藏家互動的場域、以及具有前瞻性的市場帶領,如一塊未琢磨的璞玉,少人問津。
長此以往,沒有串連、銜接、更沒有群聚效應,台灣人才的國際能見度黯淡了,藝文市場的成交量萎縮了,藝文產業的價值更是遠遠地被低估。
《藝文振興鼎談》即是一個匯聚菁英級、中生代、與新生代藝術家的生態場域。由菁英大師發起領航作用,接續後俊之秀的腳步,讓台灣的藝術圈形成群聚效應,突破單打獨鬥的困境。
《藝文振興鼎談》向上,形成論述,成為政府文化政策的骨幹;向下,將協助藝術家銜接國際市場,開拓銷售視野。
台灣的藝術和文化之美,不應該在世界藝術文化的舞臺上缺席,台灣創作者的能量,更不應該被忽略。我們期許統整各領域的菁英力量,讓台灣在國際場域上,以藝術突圍,用文化脫困!